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正確名詞為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;PTSD),又譯為創傷後壓力症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、創傷後精神緊張性障礙、創傷後壓力失調、重大打擊後遺症。指的是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,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的後遺症。
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、嚴重物理性傷害、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。有時候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反應(post-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)以強調這個現象是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結果,而非病患原本就有心理狀態問題。
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主要症狀包括惡夢、性格大變、情感解離、麻木感(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)、失眠、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、易怒、過度警覺、失憶和易受驚嚇。
可能會造成這些症狀的經驗包括:
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
經歷性侵害、戰爭、打鬥(後兩者常稱為戰鬥壓力反應)
暴力攻擊
嚴重的車禍、意外事件
目睹親人、愛人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
自然災難,如地震、海嘯
難產
校園霸凌
統計指出大部份人對創傷事件的情感會在幾個月後淡去。如果其持續過長的時間,就有可能導致精神上的失調。大部份經驗創傷事件的人並不會產生PTSD。PTSD是一種焦慮性失常,不應和一般的悲傷或創傷後之調適混淆,此疾病也有可能伴隨著其他精神失調(合併症,comorbidity)包括重度憂鬱、一般性焦慮失調和各種成癮性。
PTSD的發病時間可能會延遲數年甚至數十年。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程序記憶(procedural memory)中,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,便觸發了創傷後壓力症。延遲發病的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,如家人或親密朋友之死亡、或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。
最近幾年天災、意外事件特別多,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疾患)」或PTSD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這個名詞意外走紅,成了報章雜誌上常見的標題或話題。到底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呢? 一般所謂的「心理創傷」,指的是過度驚嚇造成的後遺症。如果用精神醫學上較嚴格的定義,友情或愛情上遭到背叛還不能算是「創傷經驗」。必須達到人身安全受威脅,或親眼目睹死傷的悲劇,或突然接獲家人的噩耗,才能稱為「心理創傷」。因此車禍、刑案、性侵、家暴、兒虐、霸凌、截肢、自殺等等都可能造成本人或親友的心理創傷,一般來說其後遺症有以下三種。
「驚」驗重現:
心驚的畫面歷歷在目,不時浮現,聲音或氣味揮之不去。
反覆做惡夢。
錯覺「回到當時」(flashback),情緒或行動反應強烈,如身歷其境。
被人、事、物、時、地勾起回憶,觸景傷情,睹物思人,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。
逃避或麻木:
對於和那件悲劇相關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敬而遠之,退避三舍。
往事不堪回首,故意避而不談,甚至想搬家轉行,遠離傷心地。
創痛太深的情節,選擇遺忘,甚至失去記憶。
不問世事,對重要活動失去興趣。
不想見人,自我封閉,社交退縮。
情感侷限,無喜無愛,有如失魂落魄。
對未來(事業、婚姻、小孩、壽命等)悲觀,失去盼望。
神經過敏:
難以入眠或熟睡。
暴躁易怒。
無法專注,心神不寧。
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;風聲鶴唳,草木皆兵;怕東怕西。
有如驚弓之鳥,容易嚇一大跳。
以上的創傷反應,十之八九,應該會在幾天到幾週內自然改善,不至於留下嚴重的後遺症,影響工作、學業和社交能力。有時候,我們在聽別人訴說創傷經驗時,也會受到其情緒的感染,出現上述幾組創傷徵信社費用(驚嚇)反應。請您不必驚慌,這種「替代性的創傷」也是普遍常見的,所以,您可以趁機幫親友和自己「常態化」:「『難怪』你會覺得(這樣)或(那樣)……但『不只是你』,別人多少也會。」「我也一樣,他也一樣,大家都一樣。」 這些暫時現象應該稱為「創傷後壓力反應」或PTSR(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s)」可以說是人之常情,短期之內並非病態。
什麼狀況需要專業協助?
不過,可能也有十之一二的人受創嚴重,反應特別長或特別強,影響生活超過好幾個月,甚至好幾年,需要特別的追蹤輔導甚至醫療。澳洲心理學會(2009)把這些「高風險群」或「高關懷群」的特徵表列如下:
大半時候都感到難過或害怕
行為比起受創前明顯改變
日常生活有困難
人際關係惡化
過度飲酒或吃藥
容易嚇一跳,或睡不好
沉迷往事,走不出來
無法歡笑,顯得麻木或退縮
這些人若具備前述三項創傷後壓力症狀,也就是「驚」驗重現:逃避或麻木、神經過敏,超過一個月,而且造成社交、工作或學業能力受損,可能就符合了「創傷後壓力疾患(症候群)」的診斷。但也有人在受到創傷之後生病,得到的不是PTSD,而是畏懼症、憂鬱症、解離症、藥物或酒精相關疾患等。
整體來說,「創傷後壓力反應」可能多半會自然痊癒,即使少數人後來生病,也不見得發展成「創傷後壓力疾患(症候群)」。而這些「高關懷群」則需要你我幫忙留意,轉介心理師或身心科醫師來協助。假如您懷疑親友符合以上的特徵,請和各地衛生局聯繫。衛生局與衛生中心將提供藥物與心理諮商服務。